屠志涛局长在孔伯华先生诞辰130周年
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2014年12月6日,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顾秀莲副委员长、张镜源副秘书长、高强部长、佘靖部长、马建中局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高朋满座,名流荟萃。首先我代表主办方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来参加孔伯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会和北平国医学院校史陈列室项目启动仪式活动表示欢迎!
这次大会的目的,首先是缅怀孔伯华先生在北京中医药事业、特别是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大家从今天参加的人员就可以看出,在北京市建立的110个名医工作室中,和孔老相关的工作室大概就有二三十个之多。今天像裴老、陈老、宋老、金老,包括四大名医的后人施老都来了,说明孔伯华先生在北京、在全国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这是第一个“缅怀”的作用。
第二个就是“传承”的作用。就是表达传承,传承是中医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的传承做得并不是太好。虽然我们花了很大的力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真正把中医的学术思想和敬业精神传承下来,还是没有做开。所以我们共同利用这个活动,表达一下加强传承的决心。
第三个作用是“弘扬”。孔伯华先生的传承纪念活动,孔氏家族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中医行业、我们系统还要跟进。我们为什么要启动北平国医学院校史陈列室,现在北平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的陈列研究工作做得还不够。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活动,把做的不够的工作做好,把北平国医学院校史陈列室的征集工作做好。当然,北平国医学院校史陈列室的工作绝对不可能靠我们一个局,靠孔氏一个研究室来做,需要我们全行业来做,需要北京乃至全国来做。确实北平国医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在传承的主要力量,还真是在建国前的一些渠道来的。所以把这项工作做好,也是今天活动的意义。
因此,我们衷心感谢大家的光临,也衷心希望我们携起手来,把孔伯华先生的传承工作做好,把我们中医事业的传承工作做好,更加发扬光大“四大名医”的作用。
谢谢大家!
资料:北平国医学院概况
一、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1929年,名医孔伯华先生联合京都中医界名流共倡设立国医学院,最初名为“北平医学校”地址先在西单太平湖五道庙,后迁至丰盛胡同,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自第十一班改名为北京国医学院)。在中央国医馆备案,萧龙友任董事长,董事有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逢春、韩一斋、刘一峰等。公推孔伯华为院长,艰苦创业,历经危难。当时,由于西医教育兴起,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西医院校,对于国医学院根本不予承认,妄称中医学“不属于科学范围,故未编入大学学系”,以孔氏为首的中医界人士多次呼吁,要求最高教育将国医学术加入大学学系中,与西医学术等量齐观,以保国粹,但均无济于事。因此,国医学院四年学习毕业后尚不能正式行医,必须经政府考试取得开业执照后才能行医。虽然如此艰辛,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坚持下来,并有所发展。1937年孔氏为《北平国医学院同学录》题词时说:“承同人推选为本院院长----幸同仁热心赞助,各生亦自知竞进,七年以事,幸能存在,五衷窃慰,国医从此或可少存一线之生机也。”“七七”事变以后,伪政府企图接管北平国医学院,受到师生们的抵制,于是他们假冒伪善,软硬兼施,威胁利诱达数年之久,仅校址就被迫三迁,伪政府还蓄意扰乱教学秩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肖老因年迈告退,孔氏又坚持数年直至1943年毅然停办。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前后历时14年,共计招生13班(届),毕业11班(12、13班未毕业,仅发给肄业证书)。学员来自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河北、山东等地,约计700余人,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由于学院是首创,缺乏成熟的经验,但是从办学、入学、讲课、考试等教学程序,都按正规化大学要求。首先,必须是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经考试合格后方能入学。学制为四年,毕业后跟师实习一年。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一节自习,每星期六下午由名中医讲临临床经验。每学期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均记入成绩册,并公布评分结果。毕业时每科通考,及格后发给毕业证书。每年的前三名学员可以部分减免学费,以资鼓励。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聘请当时在京名医耆宿为师。课程设置比较完善而且突出中医特色。先后曾在校任教者有:赵树屏讲授《中国医学史》;孔仲华讲授古文课;周福堂、韩纪元、李卓如、任广毅讲授《伤寒论》、《难经》;任广毅、宗馨吾、潘蔼阳、左季云曾讲授《金匮要略》;曹养舟、殷佩之、韩一斋曾讲授《内经》;金书田系清皇族后裔,不但通晓《内经》、《难经》,更擅长温病,曾讲授《中医诊断学》、南派名家张菊人、刘润甫也曾讲授《温病学》;孟仲三曾讲授过中药学、法医学。临床科的教师有儿科名家瞿文楼、妇科姚季英、针灸科焦永云、马龙骧等名医,均曾在校任课。
从历史上文献上记载看,课目还有西医的解剖学、细菌学、内科学、日语、书法课等,据早年学员们回忆:“当时有解剖学和内科学,但不是主科,以学中医为主”。此外还开设过名医专题讲座,如马龙骧主讲中风,类中风;姚英广主讲中医杂病治疗经验等,都比较受欢迎。
总之,北平国医学院是京都首创的中医高等学府,从学制、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称得上是一所民办的正规化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院的特色和主要经验
1、注重中医传统的教学体系
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别是孔、萧两位的教育思想,充分表明从总体上突出中医学术体系和注意传统的教学思想。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由各位教师编写,校方铅印,发给学员,其他参考《千金方》、《本草备要》、《医宗金鉴》等由学员自购。 从收集到的教材分析,孟仲三编写的《药物学讲义》,全书约16万字,分总论、分论。
总论阐明:药能治病之原理、辨药先须辨性、药之入气分与入血分,以及药之气味色和其部位的关系。对每味药的论述也较详细,如甘草,先述其《神农本草经》分类为上品、别名山草;继述其产地、气味、主治,并选录各家对甘草的论述摘要称“学说”,再列宜忌,炮制、用量及处方举例,最后列甘草梢、甘草头分别叙述约计2500字。侧重于实用性与理论性的结合。在讲课时还出示实物标本。除了视中医基础理论外,对于临床教学更为重视,萧、孔两氏均亲自带学生实习。萧氏曾言:“非学校医院并设,使学习与临床互有经验不易取得良好效用”。由于当时曾招收少量外地学员,可以住校,实习时孔氏待学员如亲人,对待诊者到时留饭,体现了“师徒如父子”的亲密关系。具有浓郁的传统师承教学的色彩。
2、多层次办学、因人施教
由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学院采取多层次招生方式因人施教。共分为三种班次,即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研究班又称速成班,招生的对象为曾学过中医(或自学),对中医理论有一定的基础,年龄偏大,学制为二年;医科班(相当于现在的医疗系本科班),学员文化水平整齐,年龄较轻,学制四年;预科班即专修班,学制也是四年,但其文化水平偏低,未达到医科班要求。上课时间同级混班上课,但对各种班次要求不同,特别是在考试命题上难易有别。全校共招收过13个班。根据收集到的1937年《同学录》所载学员名单计有748名。年龄分布在15—39岁之间。有详细分班记载者320名,其中研究班155人,医科班132人,专修班42人。
3、重视医德、善于启发教育
萧、孔两氏均为京都名医,医德高尚、深受同道与患者爱戴。萧氏诊病心正意诚,以治病救人为已任,为人正直,不图私利,谦虚恳执,尊重同道,为学院师生称道。谱写了北京中医高等教育极有意义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