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日本語  ┊  韩文  ┊  ENGLISH
注册    声 明          疫情期间就诊须知          关注

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正文文章详细

《宁波晚报》坚守中医文化传承的良心医堂——访“2015中华儿女年度特别推荐人物”孔医堂创始人孔令谦
    发表日期:2016-03-10   作者:   点击量:

坚守中医文化传承的良心医堂

——访“2015中华儿女年度特别推荐人物”孔医堂创始人孔令谦

 

他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后裔

他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的嫡孙

他说好大夫从不乱开药

他认为医学的终极目标应是人文医学,终极商业模式应是公益

他告诫医者守住心里这扇门

他就是中医文化的传承者、孔医堂创始人——孔令谦

 

 

近日,记者有幸在江北新马路38号的孔医堂宁波馆采访了孔令谦先生。在透着浓厚传统气息且富有历史诗意的文保建筑中,伴随着淡雅的中草药香,孔令谦先生对于他始终坚守传承的中医文化娓娓道来。

 

 
京城名医的传奇  中医存亡的重大转折

 谈起孔令谦与中医的结缘,必先谈及其祖父孔伯华。孔令谦祖籍山东曲阜,据《孔子世家谱》载,其祖父孔伯华为孔子第74代后裔。孔伯华秉承家学,钻研医道,26岁时就任外城官医院医官之职。当时,河北廊坊发生疫情,危及北平,他亲身参与防治疫病,并与同仁编写了《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引世。此后,孔伯华辞去官医院医官一职,在京悬壶应诊,名噪京师,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

 

作为一代名中医,他不仅医术高明,且身负传奇。1929年,汪精卫做出“取缔中医”的决议,孔伯华被推举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大会临时主席,作为中医界代表,他率领“联合赴京请愿团”到南京国民党政府请愿。孔伯华提出,要以治病的实际效果为依据,当局选出了12名外感患者,中西医各治一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西医对决,最终结果说明中医疗效显著稳固,加之众怒难犯,政府被迫收回成命,中医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保留。  

 

 

 
桃李满天下  建立北平第一所中医学院

据孔令谦所述,1930年,祖父孔伯华南下请愿回京后,深感中医要得到发展,首先要培养中医人才,于是与萧龙友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遴选一流国手任教。该学院先后毕业了七百多人,其再传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

 

正是对中医事业的巨大贡献,孔令谦说,祖父孔伯华在生前,还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筹办中医学院时,孔伯华捐出了自己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全部办学资料。

 

 
博学、业精与豁达  子承父业回归中医 
 

孔伯华对于孔令谦的中医文化影响根深蒂固,而真正促使孔令谦回归中医的缘由,是其父亲孔少华2004年的突然辞世。孔少华自幼聪慧,17岁即开始挂牌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中医医院、总参二部卫生院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病保健。“博学、业精与豁达”,是人们对他的评价。

 

自小,孔令谦就跟随父亲和伯父学习过中医理论并随其出诊,对于中医从小就耳濡目染。成年后,孔令谦却没从事中医行业。然而,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孔令谦备受打击,他觉得要继承父亲的遗愿。所以,在2005年的时候,孔令谦决定回归中医,以孔伯华名号命名的——孔伯华医馆正式成立,后更名为“孔医堂”。  

 

 

 
守住心里这扇门 孔医堂的医生会认药

在孔医堂,抓药、认药似乎是每个年轻医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其实,这与中医文化的内涵以及孔医堂的企业文化“合德、仁立、尚道、容新”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中医里有一句话,“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孔令谦始终认为,一个好的医生,通过这种中医的载体,不仅能够达到身体的健康,还能够达到身心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坚持公益 传承中医文化魂脉
 

据记者了解,孔医堂入驻甬城后陆续开展了公益义诊、免费沙龙等活动,惠及甬城市民。据介绍,值此“三八妇女节”节庆日,孔医堂宁波馆也特别推出了“关爱女性健康系列活动”,为甬城妇女提供相关服务。特别是在三月六日晚上举行的公益备孕主题沙龙,邀请了四大名医传人著名妇科专家为大家传授孕育相关中医知识。

 

“医者,本来就是行善的。”孔令谦如是说,公益是一种传承,当年祖父孔伯华行医时,他每天的前十个号都是免费的,对象都是穷苦百姓。他也想把这种传统保留下来,这是中医传承的魂脉。

\

本文摘自《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