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日本語  ┊  韩文  ┊  ENGLISH
注册    声 明          疫情期间就诊须知          关注

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正文文章详细

《京城传奇》中医能保留至今,最该感谢的是他
    发表日期:2016-03-03   作者:   点击量:

 

在我国,中医文化自古博大精深。发展到今天,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仍是人们用来调和身体的常用治疗方法。然而,历史上,在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曾险些被取缔,多亏了当时京城名医的有力实证,才得以延续至今。

 
京城第一次中西医对决

 

1915年,北京北洋政府推行新政,创办了当时唯一一家中医机构——官医院,吸引不少外地的医者来京。其中,有位山东籍的大夫,浓眉长须、温文尔雅,精通医典,能克疑难,他就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孙——31岁的孔伯华

 

\
 

孔伯华初到京城不久,袁世凯就签署了一项法令,要求医学、药学、兽医学,都要参照西方标准。消息一出,院中很快形成了两支队伍,一边推崇西医理论,一边信守汉医文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于官宦人家,自幼受传统教育的孔伯华自然信奉中医。孔伯华擅长处理瘟疫,1917年,晋绥一带鼠疫猛烈,他和同仁们全力治疗,取得成功。1918年,廊坊一带又爆发“虎疫”,当地人排斥外来帮助,孔伯华等人沿户做心理说服,积极诊治,收效显著。回京后,孔伯华等人分头编写《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存世,这是中国流行病学的重要进步,孔伯华从此声名鹊起。

\

1929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汪精卫通过了取缔中医的方案,激起全国中医药界的抗争。孔伯华被推举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大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请愿。

 

孔伯华提出,要以治病的实际效果为依据。当局选出了十二个外感患者,中医医治一半,西医医治一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西医对决。最终结果说明,中医疗效显著且稳固,加之众怒难犯,政府被迫收回成命,中医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

 

\
▲孔老与周总理

 

 

 
北平第一所中医学院

 

“只有一个合格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孔伯华一生兴办教育,首重育人。

 

请愿返京后,孔伯华愈发感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于是,他立即在京城联合同道医生,奔走呼吁,1930年,与萧龙友合力创办了北平历史上第一所中医学院——北平国医学院。

 

\

▲孔伯华中医传承班开学典礼合影

 

孔伯华院长聘请了当时知名中医担任各门课程的讲师,从学制、课程、管理等方面,都颇为正规。因此一时名医云集,倾慕中医的青年纷纷前来求学。孔伯华高风亮节,常以个人诊费收入挪补学院开支,因家中人口多,还时常借贷。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学院遭到侵略者的肆意干扰和百般刁难,后来被迫停办。作为首创的中医高等学府,学院历时十四载,先后培养学生七百余人,为中医的存续和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
▲孔老与毛主席

1949年后,孔伯华极力拥护党的中医政策,力主中西医互相学习,互相结合。他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诊疗。毛主席支持他的医学意见,指示国务院筹办中医学院,孔伯华捐出了自己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全部办学资料。1955年,71岁的孔伯华在京逝世,周恩来总理亲往吊唁,并担任先生治丧委员会主任。

 

 
没有锦旗的一代传奇孔医堂

 

孔医堂始创于2009年,前身是孔伯华医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给这个人文老品牌增添了传奇色彩。如今的孔医堂董事长孔令谦,是孔少华之子,孔伯华之孙。

\
▲孔医堂 望京馆

孔令谦幼时饱受家庭环境的濡染,年轻时赶上下海经商的热潮,历经起伏,最终虑回到中医行当。他继承父业,根据现实变化和需要,创平衡养生之法,提出四位一体的养生模式,成为闻名京城的健康管理专家。他始终认为,不能做水无源,数无根的事,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孔令谦

 

近几年,孔医堂声名远传。有件趣事,一次,一个喜吃冷饮、好运动的德国高管,因经常腹泻,去医院检查没有任何结果后,在中国同事陪同下来到孔医堂。诊毕,医生说这是脾虚腹泻,中国翻译直译说:老中医说你脾少了。当时这位德国人惊诧不已:“中医太牛了,我的脾摘除了都摸出来了!”

\

▲孔医堂 国际交流

 

目前,孔医堂在北京有四家医馆,平均每年20万人次的接诊量,其中有6000人次的公益门诊。孔医堂一面锦旗都没有,孔令谦说,这是孔家的传统,我们靠的是信誉和口碑。

 

\

▲孔医堂 五棵松馆

 

“庆生全凭三指脉,寿延不属五阎王。”对中医文化的认同,在这些老中医的精准医道中不断延续。正是有了这些坚持固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践行人,中国文化才得以继承和发展。
 

本文转自:京城传奇 作者: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