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是建国前后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们学术造诣精深, 临床经验丰富, 着力培养中医人才, 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更深入地挖掘继承四大名医的学术思想, 丰富中医药学术体系. 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中华中医药学会2 0 0 2年l0月2 5日举行了北京四大名医研究座谈会。
与会人土从以下几方面对四大名医进行了介绍。
1、教书育人
开中医院校教育的先河既往的历代中医教育是以家传式、师带徒为主的教育形式。四大名医所在的清末和民国时期, 西学东进, 西医大量涌人中国, 加之国民党政府竭力排斥中医, 使中医药事业陷人了困境。四大名医除了积极与国民党政府进行斗争外, 还意识到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改变办学方式。因而, 他们为了拯救中医药, 为了使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他们突破门户之见, 分别开办了华北国医学院、北平国医学院、国医学会讲习班,开中医院校教育之先河, 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人才, 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 他们办学是白筹资金, 为了保证正常的办学, 他们常常拿自己的出诊费补充经费的不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中医药事业予以了充分重视, 对中医工作者从政治上、生活上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这更增加了他们办学的信心。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医药事业, 他们又多方呼吁成立中医学院。如萧龙友先生第一个上书提案建立中医学院; 施今墨先生也认为, 复兴中医有三大重点: “编书、办医院、开学校” 等。在以他们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医学家的提议和政府的重视下, 1 9 5 6 年在全国首先建立了4 所中医学院, 后又相继建立了十几所中医学院。为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为人廉逊, 医德高尚
四大名医不仅医术精湛, 而且有高尚的医德。萧龙友先生的孙女萧承踪介绍说, 萧老一直强调中医不能固步自封, 要打破门户之见, 要互相借鉴; 他经常与孔伯华先生一起切磋医术, 对无名之辈也从不鄙视; 对患娇分贵贱, 一视同仁, 对一些无力支付药费的贫苦患者则无偿赠药, 在一些时令病多发季节还煎煮时令药施舍给贫苦大众。施今墨先生的学生张秀琴说, 施今墨先生不仅对病人非常热情、体贴, 对自己的弟子、学生的关爱也难以言表。与会的专家强调, 研究和发扬四大名医的学术思想, 首先要继承他们的高尚医德, 因为医者, 仁术也”,只有具备高尚的医德, 才可能成为合格的医生。
3 医术精湛, 勇于创新
四大名医虽然在学术土各有千秋, 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勇于创新,施今墨先生的儿子施小墨介绍说。他对父亲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创新精神。正如施今墨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
“我本是中医的革新者”,施今墨先生一生都在不断地为中医的创新而努力, 他提出“ 中医现代化, 中药工业化”,倡导中西医结合.认为中西医应该互相取长补短.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就是用中医的辨证方法去辨西医的病, 他采用西医病名命名的中成药如“ 气管炎痰喘丸” 等至今在临床沿用不衰。孔伯华先生和萧龙友先生也非常赞同中西医结合、在四大名医开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和北平国医学院中也都设有不同比例的西医课程, 并聘请当时的西医专家任教员。四大名医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 勇于创新。这也是他们医术精湛、影响深远的重要原因。
通治学严谨、理论独特四大名医均本着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中医药教学和学术研究。他们非常重视中医药学术的研究,认为中医的发展关键在自身学术的发展。如不仅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观点, 在“专病专方”、“对药”应用等方面也有建树。
与会专家强调, 研究整理四大名医的经验已经刻不容缓, 这次由政府主管部门立项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是非常及时和非常有必要的。与会的四大名医后代、门人、弟子们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珍贵的资料, 并纷纷表示今后愿意继续为四大名医研究献计献策。
“北京四大名医学术思想研究”课题组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将举办北京四大名医学术思想研讨会, 积极筹办北京四大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培训班, 对北京四大名医医案进行整理, 同时课题组将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北京四大名医文献、文物的征集、登记及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