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国医学院是中华民国时期北平地区开办的两所私立高等中医药学校之一。北平是名医比较集中的地区,著名中医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等均是热心的中医教育家,在反对“废止国医案”,振兴中医药的一片呼声之中,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三人应北平地区广大中医从业人员及爱好者之需求,共同商讨而成功地开办了北平国医学院。该学院实行多层次办学,因人施教,招收的学生分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3 种班次。学制4 年,学员毕业后跟师学习1 年。
1944 年该学院因不愿日伪政府接管而停办。该学院的开办打破了中华民国时期北平没有高等中医学府的局面,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院历时15 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中医药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北平国医学院的开办在北平是一种创举,虽然以前北平地区有私立中医药学校,但其在性质方面难与北平国医学院相提并论。该学院在学制、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堪称是一所正规化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许多学院早期的学生成了后来华北国医学院及建国后开办的中医药学校的骨干。而今健在的北平国医学院学生已进入北京乃至全国最有名望的中医耆老之列,追古思今,这些老人话当年时感慨万千,有些老中医用颤抖的手拿出当年实物时热泪盈眶。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倾吐了当年的亲身经历,追忆了为学到中医药知识艰苦求索的蹉跎岁月,畅谈了学有所成的喜悦。根据他们所谈及整理的文献草成此文,以献当世人及后人。
1.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1)学院的创建
①抗击“废止国医案”的胜利为学院的创办提供了条件1929 年2 月23 ~ 26 日,中华国民政府卫生部在南京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行政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四个废止中医案,合并为“规定旧医登记原则”,该原则分为甲、乙、丙三项,其中乙项为“禁止旧医学校”。同年4 月29 日,中华国民政府教育部布告第八号饬令中医学校改称传习所,此项传习所不在学制系统之内。
全国中医药界人士对这一提案极为愤慨,纷纷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抗议活动。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联合会的中医界代表到南京政府据理力争,在代表们的努力和强大的社会舆论下,国民党政府被迫收回成命,同意成立中央国医馆,中医药界的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中医学校改称传习所”的饬令是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两部公开压制中医办教育的直接表现,对受西医影响刚处萌芽状态的中医教育造成了严重危害,给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继续办学更增添了极大的困难。在这重重障碍下,全国及北平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均认识到中医药要自救,必须克服困难,尽可能多地培养中医药人才。培养人才必须先从兴办中医教育入手,壮大中医药从业人员的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中医药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但当时华北乃至北平地区几乎没有一所中医药学校,开办中医药学校比全国其他地区更为需要。随着抗击“废止国医案”斗争的节节胜利,中医药从业人员振兴中医的呼声渐渐增高,这些给中医药办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从“北平国医学校”到“北平国医学院”的过渡
1930 年,以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为首的北平地区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中医联合京都中医界名流共同倡议设立“国医学院”,最初命名为“北平国医学校”,创办的学校设址在宣武门外永光寺中街西单辘轳把胡同,后迁至红庙胡同,最后搬至丰盛胡同阜成门内巡捕厅14 号。
1931 年南京中央国医馆成立,焦易堂任馆长,来北平视察后建议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此后即改名为“北平国医学院”。至此,中华民国时期北平地区的第一个中医高等学校宣告创办成功。
学校在中央国医馆备案,萧龙友任董事长,董事有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逢春、韩一斋、刘松云(一峰)等。公推孔伯华为院长。由于孔伯华与施今墨二人的办院方针不一,故施今墨辞却副院长职务,另立“华北国医学院”。从此京都有两所高级中医学府,并驾齐驱造就中医药人才。萧龙友改任北平国医学院董事长,孔伯华任院长。施今墨离去后虽对学校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学校突出中医办学原则的顺利实施十分有利。
(2)学院在困难中发展
①学院早期的发展
北平国医学院在艰难中创业,发展过程中亦历经危难。当时,由于西医教育兴起,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西医院校,对于国医学院根本不予以承认,妄称中医学“不属于科学范围,故未编入大学学系”。以孔伯华为首的中医界人士多次呼吁,要求“最高教育机关将国医学术加入大学学系中,与西医学术放在相等的位置,以保国粹”,但均无济于事。因此,国医学院四年学习毕业后尚不能正式行医,必须经政府考试取得开业执照后才能行医。虽然如此艰辛,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坚持下来,并有所发展。
1937 年孔伯华为《北平国医学院同学录》题词时说:“承同人推选为本院院长……幸同人热心赞助,各生亦自知竞进,七年以来,幸能存在,五衷窃慰,国医从此或可少存一线之生机也。”
②分院的开办
北平国医学院开办初期,招生人员甚多,1934 年是北平国医学院的鼎盛时期,新生入学达130 人,导致课室不敷使用,学院另租辘轳把胡同某房开办了北平国医学院第一分院。1935 年为了扩大中医药的影响,更大规模地培养中医药人才,聘请李宝臣为新院董事,联合天津医药界增设天津分院为第二分院,故北平国医学院实跨平津两地,两分院发展艰难,但也一直延续至1944 年停办。
③学院后期的发展
“七七”事变以后,伪政府开始干预北平国医学院的教学事务,要学院开放教学扩大对日方的中医药交流,受到学院师生们的抵制。日伪当局心尤不甘,他们假冒伪善,软硬兼施,威胁利诱达数年之久,仅校址就被迫三迁,蓄意扰乱教学秩序。这时候办学费用严重不足,学校到了最为困难的时期。孔伯华回忆说:“弟财力不足,所需费用皆由萧龙友并余自任,彼时政权不闻问,遂又办董事会以济之。伯华既奔走业务,又办教育,所收费用除养家外,皆尽力于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北平国医学院的师生员工们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对学业的执着追求,仍坚持教书、学习。有些学生在家境困难、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这是很值得称颂的。
张作舟就是当时困难的学生之一。他回忆往事时说:“1939 年9 月,我考中了北平国医学院,从此结束了四年的学徒生涯与老师告别。开学的前一天,哈老师(哈锐川)来到石缸胡同家里,将学费交到我姐姐手中,我如愿以偿地成为北平国医学院第九届学生……在国医学院学习期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当时我父亲在后方工作,远离家乡,由于交通阻断,我失去了与父母的联系,也失去了生活来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张作舟幸得胞姐的支持渡过了这段难忘的岁月。“环境的艰苦反而会激发人的斗志,促使我加倍刻苦地学习。我十分珍惜在国医学院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总是早到校,课上如饥似渴地听老师讲课,课下认真完成作业。”
④学院因不满日伪政府接管而停办孔伯华回忆说:“萧君年老为辞,伯华自任,更属艰难。”此段时间,学院的主要经费除部分学生的学费外,萧龙友虽告退仍在资助学校,余部分由孔伯华出诊费资助。孔家大院既是应诊的孔氏诊所,又是学院临床实习的园地。孔伯华是当时北平最知名的中医之一,又长年累月坐堂应诊,只是抽出部分时间管理学院事务。孔家大院每日车水马龙,就诊病人应接不暇,国医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帮助孔伯华抄录常用方剂,整理病案,处理其他事务,以提高孔伯华的就诊率,也间接增加了学院的收入。
1939 年萧龙友已达70 高龄,每日还要诊治各种患者,再处理日常事务和日伪当局周旋已感力不从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萧龙友因年迈告退,学院的事务只有孔一人和诸董事支撑。
1940 年后日伪当局扰乱学校秩序的事件逐渐增多,欲接管北平国医学院,学院开办日趋艰难。学院并没有屈服于日伪当政的压制,直至1944 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孔伯华毅然将北平国医学院停办,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孔伯华后来回忆此段经历说:“日本侵领北平,欲收医学院为‘国立’,余以兢营十五年之学业,不欲委之外人,遂自行停办,以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