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日本語  ┊  韩文  ┊  ENGLISH
注册    声 明          疫情期间就诊须知          关注

您的位置:首页 > 孔伯华 > 孔伯华历史追忆 > 正文文章详细

《百年北京中医》:北平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是中华民国中医院校教育的主流
    发表日期:2013-12-18   作者:   点击量:

20 世纪30 年代, 以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为代表的北平名医,深虑医术之贫乏,“慨乎中国医学之寝微,先哲伟业之将堕”,深感“非振兴中医,决不足以自存”,决心艰苦奋斗,开办中医学校。这两所在古都北平的中医院校的建立,给将被废止的中医赋予了勃勃生机。
两所中医学院开办后,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仍为学校教育的完善发展呼吁,《中国医药月刊》发表评论说:“提倡中医教育必须打破以往医人授徒之制。故一般先达之士,因有中医学校之创设,将一向秘传之中医学术,作公开之讨论,以造就优秀人才,使之普及于社会,实为中医界奋勉图强,努力前进之现象,教育当局理应加以倡导,予以维护,反而不准中医学校立案,复令改校称社,后经群起力争之结果,虽有中医条例之公布,改校称社之命令则未见收回,中医学校则仍不准予立案。而中医条例第一条第三款‘在中医学校毕业(卫生署规定须教部立之学校)得有证书者’为领取中医资格之一,则实形同虚设矣!后又几经波折,民国二十七年(1938)始有准许学校列入教育系统,教育规程交教育部会同卫生署中医委员会拟定之议案,在前南京中政会通过,事变后毫无闻之,至于中医学校之近状,则除所在地沦于战区一部停办外,尚有一部继续上课。该校负责之人在此环境之下,以私人这力,艰难困苦,努力支撑,此种百折不回之精神至堪钦佩,今后凡我同道仍宜继续努力请示当局准予立案,以达成功之目的。而医校本身亦应反躬自省,详为检讨,是否合于立案条件,对于创设之初衷是否相合,毕业诸生是否能造福社会为人群解除痛苦。”
两所院校成功开办后,汪逢春为首的北平名医又倡导开创了“天安门医学讲习所”。“讲习所”是一所业余夜校形式的中医院校,对两大国医学院教育起到了辅助作用。至民国晚期,中医院校除非官办外,形式基本完备,建国后的中医院校教育也是这些教育形式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