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医堂的前身是孔伯华医馆,一零年我将其改名孔医堂是有其原因的,因为当年祖父孔伯华创办北京历史上第一所中医院校北平国医学院时,无分门派,所以,孔医堂之孔的深意是孔子之孔,其所蕴涵的大中至正的仁学思想,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所在。
办诊务以求实效,兴教育以继传承,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孔医堂在创办之初,始终将两者密切结合,即医馆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医馆。因为,中医药的有效性离不开临床,它创新的源头是临床实践。
虽然这些年我相继送走了二十余位老专家,但依托这样的传承模式,一直薪火传承。至今仍有两位院士,四位国医大师及老中青医师两百余人与孔医堂保持着合作关系。
医为生人之学,是让人活着的学问,所以孔医堂在业务发展上,并没有做纯商业化的扩张,而是建基临床,深耕挖掘,结合所需,放开眼界,相继在京设立了四家医馆;去年,在市中医局支持下,联合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联盟促进会、北京宣武中医医院、北京阜外医疗集团等机构专门成立了以研究北平国医学院教育和传承脉络的民非组织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并建立了北平国医学院校史陈列室,朝阳区文委也因此授牌孔医堂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在与北中医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申报的市中医局项目中,据不完全统计,其传承脉络遍布京城各大医院甚至京津冀鲁,北平国医学院传承谱系三代、四代甚至是第五代传承人达万人之多。
在具体传承方法上,师生间不是简单的师徒或师生关系,而是以老师为主导,与学生共同组建一个课题组,基于临床,针对老师所擅长之病证,做积累、做总结、做分析、做延续,从而找出其一般规律,建立模型和加减法,并强调以经解经。
师徒与师生是不同的,师徒是终身制的,师生是阶段性的。所以学生不但要继承老师的技艺,更要继承师德。
习近平主席曾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传承不仅有学术传承,更应重视师德传承,这也提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精神。
中医无界,文化共享。我始终以为中医的传承发展在广大基层。
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因此,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该把握机遇,深入基层,接近民众,并在此基础上求充实求发展,所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孔伯华不仅是孔家的,更该是全社会的,他所创办的北平国医学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应该属于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