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中医家庭,从小就跟随祖父行医,2015年来北京,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硕士,同时开始在药店坐堂行医。半年后,我的病人就稳定在半天40人以上。
我在临床上多用经方,而且很少不加减,即使有加减也是严格按照仲景原书记载加减。因为我在临床发现经方药小力专,临床效果更好,并且“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的张仲景配伍组方严谨,效果已经达到最佳,不容随便加减。况且对于患者而言,花很小的钱就能够解决自己的病情,也是大家所求之不得的。这样也很容易让年轻大夫在很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在中医圈里立足,所以现在大家评价我为“方子开的很小的小神医”。
我觉得,如果认为自己有实力,可以增加自己的挂号费,但不能依靠药物提成来增加收入,因为这是一种对病人的疗效与自己的医术都不负责的表现。
作为一位“仁心、仁术、仁德”的医生,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位患者,我们应该更多的给予他们同情与包容,而不是指责与训斥,达到《黄帝内经》里真正的“治神”的状态,所以在我的门诊上,从不会出现插队、吵架等不和谐的场景,因为我相信医生的气场是可以影响身边的病人情绪的。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大家经常询问我为什么在这么年轻的年龄却能半天有着40余人的门诊量。现吾且将自己对于中医的微鄙感悟总结于下:通其道、明其理、知其法、晓其诊、谙其方、熟其药、变其量。
通其道
“何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谓之道。”大道至简,真正的“道”,即简单的天地自然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生活在这个大自然中,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整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都不能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同时,治病也是如此:真正的治病方法是不会与大自然的规律相违背的。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明其理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阴阳消长道理,“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的五行自然属性道理都是整个自然生存的大道。人体也要遵循这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阴阳自然大道,调节着不同时刻体内阴阳的偏移,顺从大自然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阴阳消长规律;遵循五行“虚实平调”的法则才会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治病也是如此:把体内偏移的阴阳力量调平,把体内偏虚的脏腑的能量补起来,偏实的脏腑能量泻下来,疾病自然便会痊愈。正如大家常说的一样:“中医不是治病的,而是用来治人的。”中医治疗并不是依靠中药或者针灸进行细菌、病毒的杀灭,而是把阴阳失调的机体调至正常,恢复机体的能量,依靠自身的能量把相应的“邪气”排除体外,从而使身体保持健康。
知其法
“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人体为了适应这种自然冷热寒温的变化而调节自身的内在状态,从而总结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温”的阴阳顺应大法。根据五行虚实不足的状态确定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虚实补泻方向。
晓其诊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黄帝内经》的“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的诊断思维贯穿全书。纵观整个中医脉诊的发展历史,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到《黄帝内经》关于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十二经脉诊法、尺肤诊法等诸多诊法的详备论述;从《难经》首倡独取寸口诊法,到《脉经》问世标志着寸口脉诊的正式形成,脉诊在整个中医的传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必须要学会摸脉。因为中医一直沿用的这种“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的“黑箱理论”思维思考问题。同时整个“精明五色”诊法也见证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望而知之为之神”的中医功力。所以明确的诊断水平是一名中医不可或缺的能力。如果一名医生对病人的病情都没有一个合格的诊断,那样很难让病人对你有明确的信服力。
谙其方
在《黄帝内经》时期,即开始要求方剂的配伍要有严格的君臣佐使配伍,方剂的配伍也是有严格的性味组合。“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从上可见古代的小方子也就是三味药组成,最大的方子也不过是十二味药组成,所以现在临床中医大夫开具的处方一般都偏大一些。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开方并非与今人相同。“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的医圣张仲景根据《神农本草经》的性味严格配伍方剂,药味精妙却不失法度,配伍简单而又不失严谨。以桂枝汤为例,药物稍加变化而产生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新加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等一系列桂枝汤类方。他们都是在桂枝汤为底方的基础上稍加变化而其功效却大异,其功力之深厚让人叹服,其“医圣”之名绝非枉然。所以笔者认为临床上使用张仲景的方剂最好使用原方,切忌随意加减,因为张仲景组方谴药之严谨性不容我们随意的增减。同时个人主张年轻医生应该从小方入手,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数量的积累,更加有利于自己临床水平的提高。